本栏目为计分任务,此次思考练习成绩为本章形考任务成绩中的10分。
你只有两次测试机会,请同学们认真作答。
以下是思考练习时间。试题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其中:
填空题 5道;单项选择题 5道;多项选择题 5 题;问答题 5道。
你可以选择每小题做完后提交,客观题会有回答正误判断和知识点提示,主观题则会提示参考答案。也可以选择全部做完后“提交所有答案并结束”,查看本次练习客观题总成绩。
一、填空题
礼制的原则是 和 。
答案: 1
亲亲*尊尊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 。
答案: 1
分封制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答案: 1
刑书
春秋时期邓析作 ,是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答案: 1
竹刑
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 ”,威不测,则民畏上也。
答案: 1
刑不可知
二、单项选择题
晋国赵鞅公布成文法时遭到( )的反对。
孔子
叔同
商鞅
子产
子产是春秋时期( )的贵族。
郑国
晋国
楚国
魏国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春秋郑过得( )。
孔子
叔向
商鞅
子产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
晋国
郑国
楚国
齐国
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 )。
邓析
叔向
商鞅
子产
三、多项选择题
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指定法律,分别称作( )。
仆区法
刑书
茆门法
竹刑
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 )。
明德慎行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行刑,“重其轻者”
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 )。
指定法经
打击努力著贵族的政治势力
善平籴
废除奴隶制的土建制度
郑国两次公布法律,公布者分别是( )。
子产
赵鞅
商鞅
邓析
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 )。
井田制被破坏
王权旁落
宗法制松弛
法制取代礼治
四、简答题
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论争。
答:(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晋国曾制定“被庐之法’、”常法“,但未公布于众。直至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叔向和孔子都认为公布成文法,百姓就会引征法条为自己辩护,这样便破坏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但他们的反对未能阻挡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潮流。
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答: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整顿户籍,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度。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暂无评论内容